EN

医院规章

首页 >> 医疗服务 >> 医院规章 >> 正文

外科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发布:2025年03月22日 19:41   来源:    点击数:

为加强为规范我院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制订本制度。

第一条 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

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第二条 清洁手术、污染手术的概念和用药要求

(一)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脏器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但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该类手术不涉及炎症区,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二)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通常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该类手术包括: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手术、胆道手术、子宫全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等。

(三)污染手术(Ⅲ类切口):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该类手术涉及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新鲜开放性创伤但未经及时扩创;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四)污秽-感染手术(Ⅳ类切口):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术后继续,此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该类手术包括: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第三条 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

根据手术部位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一)外科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

1.根据手术切口类别、可能的污染菌种类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药物能否在手术部位达到有效浓度等综合考虑。

2.选用对可能的污染菌针对性强、有充分的预防有效的循证医学证据、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3.应选择单一抗菌药物预防用药,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预防用药应针对手术路径中可能存在的污染菌。如心血管、头颈、胸腹壁、四肢软组织手术和骨科手术等经皮肤的手术,通常选择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药物。结肠、直肠和盆腔手术,应选用针对肠道革兰阴性菌和脆弱拟杆菌等厌氧菌的抗菌药物。

4.头孢菌素过敏者,针对革兰阳性菌可用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克林霉素;针对革兰阴性菌可用氨曲南、磷霉素或氨基糖苷类。

5.对某些手术部位感染会引进严重后果者,如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人工关节置换术等,若术前发现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定植的可能或院内MRSA发生率高时,可选用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但应严格控制用药持续时间。

6.原则上不选用广谱抗菌药物作为手术预防用药。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7.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8.常见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具体品种选择,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附录2“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预防应用的品种选择”而定。

(二)给药方法和时间要求

1.给药方法:给药途径应为静脉输注,仅特殊情况为口服给药。

静脉输注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在输注完毕后开始手术,保证手术部位暴露时局部组织中抗菌药物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沾染细菌的药物浓度。万古霉素由于需输注较长时间,应在手术前1~2小时开始给药。

2.预防用药维持时间: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给药一次即可。如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倍以上,或成人出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应追加一次。

清洁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心脏手术可视情况延长至48小时。清洁-污染手术和污染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污染手术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过度延长用药时间并不能进一步提高预防效果,且预防用药时间超过48小时,耐药菌感染机会增加。

第四条 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控

利用信息化手段定期对全院及临床科室预防用药管理指标进行监控。每月组织专家对外科手术病例进行专项抽查点评,重点点评I类切口手术及介入诊断手术病例。对点评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跟踪管理和干预。对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不合理的医师及科室进行通报,并将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使用情况作为药事质量检查考核内容之一,与科室及个人绩效挂钩。